首页 哲思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亲眼目睹过女性处于社会底层的挣扎,没有经历过饥饿、贫寒的困苦的90后,我可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吧。
请输入图片描述

现代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已很少见到,许多“性别歧视”的立场若是摆上台面,估计早已被口诛笔伐直至遁匿无踪。曾经“女权主义”、“性别意识”、“玻璃天花板”之类存在于专业著作中的词汇,渐渐不再束之高阁于社会学家的研究中,而是在公众讨论的议题、影视、报刊,以及网络显露身姿,尽显百态。

知名男性杂志GQ的一篇《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曾经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我摘取其中一个片段,观摩一下:

美食千种不及胸脯二斤,何况一个就不止二斤。一对硕乳在饭桌上荡漾,姑娘能开玩笑,接得住话,有人把天聊死了她也能海底捞月,勇于自嘲,说话滴水不漏,该喝酒喝酒,该聊天聊天,笑声恰到好处,同时又不过分熟练,言谈举止间,又有一些青涩与业余,就如同看上去没肉摸上去有肉,恰到好处,最难将息。

那顿饭吃的如高山流水,如绕树三匝,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春宵苦短日高起,如一树梨花压海棠。

文章以风雅和浪漫的姿态,给老男人们对饭局上的女性肉体的欲望笼罩上一层雅致的面纱,徘徊于风流,却又不堕落于粗鄙而不懂欣赏的“奇妙境界”。和菜头对此做过一番有趣的评论:

这篇文字放在十五、二十五年前,是不会掀起今天这种愤怒的。在那个时候,诗人、小说作家、文学杂志主编、文艺名流组合饭局,叫几个文艺女青年来作陪,不单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侮辱女性,反而会被认为是风雅之事,一时传颂。但是放在今天,情况就不一样了。老男人还是那些老男人,但是女孩子早就不是当年的文艺女青年了。

时代不同了,曾经的风流,今日可能就成了猥琐;曾经的韵事,今日可能就成了绯闻;曾经的口耳传颂,今日也许是漫天对侮辱女性的指责;曾经的佳话美谈,今日也许便是引爆“女权主义”争论的导火索。

一、性别的动物性与社会性

坦言之,“性别意识”这个词,对于其语义和内涵的理解,我是处于非常懵懂的阶段的,对于性别意识的认识更多是感性而非理性,是来源于人类基因中的性别概念。正如人类中重要的两个性质——动物性和社会性,“性别”实际上是两者共同定义的,在动物性的语义里,人具分为雄性和雌性,即男性和女性,而且“性别”的设定里固结了种族繁衍的因子。打个比方,如果上帝会编程,那么我们的行为都是代码执行的体现,一行行的代码构成纷呈复杂的组合,以一定的法则对行为的特征进行约束,便形成了人类一系列本能的模式。而这种编程与计算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充满艺术的,以高度自由化的方式承载生命的进程,既保证了一定的法则,又拥有无限的可能与高度的不可预测性。

请输入图片描述

而在社会性的语义中,性别前要加上“社会”二字是,构成“社会性别”一词,这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 )最早提出的。社会性被指基于生理性别的雌雄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雌雄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雄性或雌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社会对雌雄在生活、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友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子应该温柔、娇弱、善解人意等等。

二、生产力决定社会主导权

可是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我们注意到,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普遍比男性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为什么却会有如此相似的情景出现呢?对此,历史学家做过研究,一个较为普遍认同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生产力决定社会主导权”

请输入图片描述

无论世界的哪一个区域,必定要经历生产工具的更迭、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伴随着的是个体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男性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在没有耕种能力之前,男性主要负责打猎等高体力活动。但是因为工具能力有限,打猎等大型捕猎活动效果不明显,而女性负责采集、圈养食物,这也是部落的食物的主要来源。此阶段历史学家称为“母系氏族”社会,母系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权利和地位,究其本质就是生产力决定社会主导权。但是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获得,金属器材的使用,使得捕猎和关键的耕种有了质的飞跃,有了更稳定的粮食来源。由于女性在生理上劳动力远不及男性,所以男性逐步接替了女性的社会领导地位。

从此以后,人类的社会化日趋完善,社会分工愈加细致,以“开拓性、扩张性、主导性”冠名的社会分工主要落在男性的身上,而“维持性、服务性、辅助性”主要由女性负责。但社会巨大的惯性难以打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滚滚的车轮碾压一切,这些反倒是不断强化男性在社会中的领导地位,随后的数千年的时间里,社会主导权都没有再次落到女性的头上。

而步入现代社会,随着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渐渐复苏,不断的自我发现推涌喷薄出强烈的权利诉求。

三、女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女权运动正式起始于1848年7月19日,那一天大约100名美国妇女和部分男性云集于纽约州的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了会议,通过了《权利和意见宣言》,宣言中阐述了男女平等的权利,浪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史称第一次浪潮;而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间成果颇丰,在女性参政、就业、晋升、教育平等权、女性健康、生育、堕胎以及其他诸多涉及女性利益的权利改善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推进;第三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

在中国,据现有的资料,普遍认为女权运动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金天翮等男性知识分子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受教育权等等观念,后经历晚晴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体地位愈渐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家层面上以男女平等为基本国策,全国上下推行男女平等,在法律文件上加以承诺。尽管,没有类似于民主国家那样激烈的大规模的游行和演说,但每次涉及“男女不等”的公众事件都会引发社会大辩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如今,女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正如《华尔街日报》用“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一词描述对职业女性的无形壁垒:
请输入图片描述

The Trades Union Congress(TUC) said the lack of high quality part-time work is illustrated by the five highest paid occupations---aircraft pilots; chief executives and directors of advertising and PR(public relations); marketing and sale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rms---being dominated by men and having “a negligible number” of part-time positions.

意思是说,“英国劳工联合会议说,高质量的兼职工作缺乏,体现在五大高收入的兼职工作(飞行员、首席执行官、广告和公共关系导演、市场销售和电信公司)中,而这些兼职岗位都被男性主导,并且数量少得可怜”。

但令人欣喜的是,女性地位不平等的现状正在在不断改善,作为一个全球的话题: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取缔教育歧视公约》、1995年《北京宣言》;国际妇女联合会的成立,把每年的3月8日被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女子参政权在宪法中确立,在若干权利中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人类社会所演化出的政治,本身是基于社会领导权而阐述、构建的,所以“参政”对于女性而言意义重大,意味着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领导社会的权利。

四、女权运动的三大问题

新时代,在女权运动的潮流的涌动下,女性地位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女权运动”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女权运动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

(1)女权运动的极端化,“行为艺术”有哗众取宠之嫌,却无深刻的对“女权”认识;
(2)潜意识层面的男女不等的观念仍“顽固”地潜伏着,似基因般遗传;
(3)女权运动、女性意识的核心被消费主义歪曲。

请输入图片描述

4.1 女权运动的极端化

腾讯大家中乔治孙谈到过女权极端化的现象,他把这样的症状称为“直女癌”,他的文章中有一段有趣的描述:

她们常穿着像是刚从草垛里走出来的简约森女系服饰,迈开那悄无声息的步伐走出文艺咖啡馆,带着面目上一副顾盼自雄、牝鸡司晨的优越表情......张口聊天就一串“妇女解放”“后殖民”“解构主义”的专业名词,历数过去女性被压迫的血泪史,让你恨不得立马去医院做器官切除手术,然后加入彼之大军为妇女之权益鼓与乎。

还记得高中的一个女生让我印象深刻,那是高一军训生活开始的第一天,宽敞明亮的教师中,摆放着一张张整齐的桌子,夏季炎热,空调呼呼吹着凉气,我挑了一张靠窗的桌子,饶有兴趣地阅读者桌面的精心准备的新生资料......很快班级的新生都到齐了,班主任示意我们每个人按照顺序依次自我介绍,当那个女生站起来时,周围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她开口的第一句就是,“首先我先提一句,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然后开始自我介绍,完后,就大致地讲述自己的女权主义观。我是挺佩服她的勇气的,毫不遮拦,直接亮出底牌,她说的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是我基本都点头称赞,因为追求女性平等总归是好事儿。但是她那股倔强的劲,着实让她成为一个同学眼中的怪胎,可能不是那么好相处吧,我可以感受到她追求女性的那种独立,甚至是自身的独我抱有极强的自尊。一次,在食堂中排队,听到她与同学在辩论女权相关的辩题,观点都挺偏激的,实在是咄咄逼人,是不是偏激了点呢?

不过后来她是我认识的同学中最早出国的,她因为热爱物理,参加了中国物理学家锦标赛(CYPT),斩获冠军后又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我被她对物理的热枕感动,至今她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但也许她根本不会知道这点,正在国外攻读她最爱的物理专业。她在文章《我爱物理》中这样说道:

什么叫爱?大约就是摩挲一道简洁优美公式时从心底蔓延而上的战栗与感动;是面对极壮阔恢弘宇宙图景时由衷的敬畏与震撼;是身为渺小的人类,居然能够窥探造物主图纸的自豪……

高一的寒假,没有任何基础的我,空以一腔热情,“刷”完了《普通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懂的、不懂的,一股脑都记下来。向量?微积分?去学学吧。编程?MATLAB?试试看吧。或许是起点实在太低了,我的笔记本上以物理为主线,到处都是插叙的数学知识。这里用到了圆锥曲线的某个结论,那里用到了几级泰勒展开。赶紧查找资料,把重要结论都记在笔记上。一个短短的假期居然积攒了一百多页。颠三倒四,囫囵吞枣,也算对物理有了初步的印象。

......

刷论文,做实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每一次伸手,触碰的都是无人达到过的高度,每一次眺望,都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崭新认知……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为了这种感觉而飘飘然。但这又是何其难以达到的境界啊!

她的女权主义与她的独我是如此的紧密相连,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女权般的“霸道”,让她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霸气,是她性格里蕴含的独特魅力。她也是我们高中学生自媒体杂志《涅槃周刊》的总负责人,正如其创刊语:

越万里之溟濛兮,见凤之流光

她就像是凤凰涅槃重生一样,获得了新生。

请输入图片描述

4.2 潜意识层面的男女不等的观念

2008年初,冬天的一个夜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站在新罕布尔州赛拉姆一个灯光暗淡的高中礼堂中。正在演讲之时,一个哄场子的站起来,举着牌子,接连不断地喊着牌子上的口号“给我烫衣服”“给我烫衣服”,一下子淹没了候选人的声音,待官员们排除干扰后,她笑着说:“看来性别歧视主义的余孽仍然生机勃勃,我想刚刚发生的一切已经充分证明了过了这一点。”接下来,她话锋一转,回到了竞选上:“我参加竞选就是为了打碎这块最高也是最硬的玻璃天花板。为了我的儿女们,为了我们的儿子们,为了我们的未来一代,更是为了全世界的女性。”

虽然,后来发现是波士顿一家公共广告电台专门为她设计的桥段,但其荒诞的表现却是反映了,现实中,“男女平等”也许并没有那么深入人心,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会带上性别的有色眼镜,甄别和筛选信息,最后呈现在我们脑海中,以及我们的表和观念都沾染上性别的偏见。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男女平权工作真正取得的成就,不要因为海市蜃楼般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4.3 消费主义歪曲

美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曾说过:“妇女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们去行动、去主宰什么,而是作为一种本性在发展,作为一种理智在辩解,作为一种灵魂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无拘无束地发挥好天生的能力。”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可是,现实是这样吗?对女权主义的阐释,在各种炒作下,在影视、媒体中被渲染成了消费主义,更确切的说,不是渲染,而是引导。女权主义的核心是对本性的发展,拓展到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如今提到女权,总会与无止境的女性的物质追求欲望的挂钩。越来越多的普通日子,好像都变成了消费,购物车里堆满了带清空的货物,即将过期的优惠券无处安放。商家们也不只是只拿“女性权益”来做文章,开局一个人一条狗也好,秀恩爱也好,闹鬼也好,帅到没人要也好,或是某位明星、公众人物的着装......总能被商家们塑造成消费的理由,宣泄完消费的欲望,你开心,我开心,大家都开心,不是很好吗?我们只想要,但却不明白为什么要。

我们,只是把那些可怜的、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抛掷一旁任其默默啜泣,唉声叹气。

我期望看到女权运动能为女性争取到更多的权利,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希望“奋斗者”们能铭记己之追求,切忌极端化,也不要被消费主义迷乱心智。相信在未来的广阔蓝天下,定是男人和女人们肩并肩,立于高原远眺群山,同呼吸,共命运。




文章评论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