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思

何为“中庸”之道?我想,可能大家都会有印象,那种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之道。当然“中庸”还有更广阔的含义: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还有平庸、中和的意思。

“中庸”作为儒家的道德标准之一,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就先从治校开始吧,我们深圳中学的王占宝校长,在接任王铮时曾提出自己的治校理念:执两用中。出自《中庸》第六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的两端指的就是极端的高考应试教育,和过于放纵的自由式教育,王占宝认为,以前王铮校长的教育理念过于超前,在中国目前以高考为主要导向的状况下,可以说是激进且不理智的;而深圳中学绝不走高考的老路。所以王占宝提出“执两用中”的教育理念,在保证深中改革道路不变的情况下,融入有利于高考的措施,这就是中庸之道。尽管有学生、家长、老师表示不解,甚至抗议,但是就目前来看,王占宝的治校理念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希望未来这治校理念仍能经得住考验。

还记得我国的社会制度吗?社会主义,是吧,但准确来说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来讲一个故事吧,罗斯福、斯大林和邓小平一起去旅行,在一个地方碰上了岔路口,左边有个牌子写着“资本主义”,右边有个牌子写着“社会主义”,罗斯福毫不犹豫地走向了“资本主义”,斯大林也毫不犹豫地走向了“社会主义”,而邓小平在岔路口顿了顿又望了望,把两个牌子交换位置,然后大踏步地走向社会主义。当然,这个故事中有有些讽刺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融合的产物。其实,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的变革也借鉴了社会主义。而这些都说明了过于极端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庸地融合两者,方能发挥理想的治国效果。

而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何尝不是采取了中庸的眼光。例如在看待人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对比它们的缺点和优点;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常常会“一分为二”分析,既要看到历史的成就,也要看到它的阴暗之处。可以看得出,这种哲学辩证的思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但我在这里想再谈一谈我对“中庸”的新理解,即“中庸”是动态平衡的,意思就是说,中庸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合适的,而需要一种相对的极端,此时就要极端与中庸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以更好地适应当时的情况。好吧,可能有点抽象,我就举例说明。

作为一个领导者,担当的是领导一个团队的责任,很多时候你的意见就是团队的意见,你的行为就是团队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完全否认团队中其他人的存在,只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需要一个主流的力量推动形成,这就是领导者存在的意义。领导者必须采取适当的专断,并结合团队的意见,才能领导一个团队,试想一下,队伍中如果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那整个队伍只能是一盘散沙。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极端与中庸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观察与想法,如有更多的想法,感求不吝赐教。




文章评论

captcha